蘆葦批發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只創造了高門檻就業崗位嗎?今年4月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的13項新職業中,有7項與人工智能、物聯網技術相關。大半年過去,更多受數字經濟帶動的數字產業崗位相繼產生,同一工種內部甚至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就業體系。
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(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)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研究團隊經過調研發現,數字產業內部分層清晰,低門檻的就業形態也開始釋放大量就業機會。“擁有初中或職業高中以上學歷的從業者即可進行最底層的標注工作”,該團隊一成員介紹,現在的一些鄉鎮和村里,不少從事最簡單數據標注工作如打碼等的人只需要會操作電腦。
技術的發展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,豐富的就業可能正向“斜杠青年”(選擇擁有多種職業和身份的人群)傾斜。在數字經濟的發展賽道上,興趣與特長延展為他們真正的第二職業,甚至以多種形式反哺本職工作。
“我們的研究團隊連續兩年關注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,并發布相應白皮書,但大家更多關注數字經濟的發展狀況,很少看到其對就業的影響。”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用“就業結構性調整與就業質量提升”解釋數字經濟發展對就業市場的改變。
以該團隊研究結果為依據的《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(2019年)》(以下簡稱《白皮書》)顯示,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.3萬億元,占GDP比重為34.8%。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為1.91億個,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.6%,同比增長11.5%,顯著高于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。其中,第三產業勞動力數字化轉型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,第二產業勞動力數字化轉型吸納就業的潛力巨大。